吐蕃王朝以前,朵康六岗当中芒康岗就是盛产食盐的地方。格萨尔王和纳西王羌巴还曾因为争夺盐井打起了“羌岭之战”。数千年来,这里一直还都保留着最原始的制盐方式。徒步到盐井,新建的博物馆就在路旁,可却找不到真正的盐田。经过老乡指点,才顺着分叉路口往下走。一小时后,盐田出现眼前。
所谓盐井,就是在澜沧江两岸的50多座盐水泉眼,几个世纪取之不尽。
右侧是唐代古盐田遗迹,左侧是从清朝用到今天的新盐田。
支撑晒盐台的木桩,浸盐多年、价值不菲,据说当地人举办婚礼时会卖几根来换钱。
江水在雨季会冲垮盐田,可盐井人从来抱怨,只说是自然循环,“上天给你的随时会收回去”。
从盐田回去,搭到了当地接孩子放学的藏族大哥的摩托。
很多中午下课的孩子们也是沿着和这条国道回家。
一路车少、太阳很大,人困狗乏。
遇到孩子,我就边讲英语边比划,也算教他们外语。
盐井中学的几位童鞋,不知道照片你们收到了嘛?
走到上盐井,竟然看到了一座教堂。
独自走入,没有一人,幽静的中午,我在这里眯了一会。
回到兰州后上网查,你才知道,1855年,一个法国人历尽万难来到这里,试图用上帝取代佛祖,修建了在今天依然是西藏唯一的天主堂。从那时起,村里新生的孩子会取个“保罗”或“安妮”的教名,死后也按天主教仪轨进行土葬。当晚,信仰佛祖、安拉、耶稣的几个外国人,和信仰马列主义的你齐聚一堂,青稞酒、红酒、可乐、红牛混为一杯,几个住店的年轻人在澜沧江旁中西混搭,久醉迷香。
(2014-03-31 18:13)
评论